电话

生平经历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1976年4月9日),原名承诏,字令擎,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雄性线”。

刘承钊

刘承钊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1976年4月9日),原名承诏,字令擎,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雄性线”。长期从事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并发现大量新种属,对横断山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区系与角蟾亚科的分类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创的见解。多年担任教育领导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刘伯承,名人墓地

刘承钊

    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29年又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川医学院教授、院长。


    曾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14个省区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在两栖动物区系分类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绩,编写了《华西两栖类》(1950)及《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受到世界上同行的重视。先后发现了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澄清了许多过去在分类上的问题;提出横断山脉是我国角蟾亚科分化中心的见解,为研究角蟾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查明我国两栖动物的丰富资源作出了贡献。


    1900年9月30日(农历8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堰堤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前,在泰安萃英小学与萃英中学读书。在中学阶段,因家庭经济困难,兼做扫地、打钟等杂活。曾两度辍学,到泰安博济医院做护理工作以帮补家用。


    1922年中学毕业后,刘承钊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到北京入汇文大学预科学习。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1年后,因对动物学产生浓厚兴趣,转入生物系,在该系深受当时知名学者胡经甫、李汝祺等教授的熏陶。


    1927年燕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被系主任胡经甫选留该系任助教,一边教学,一边进修研究生课程,并在李汝祺教授指导下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由于他勤奋努力,1929年获硕士学位,并得到金钥匙奖励,晋升为讲师。


    1930年,刘承钊应聘到沈阳东北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并从事北方蛙类与蟾蜍第二性征与性行为的研究。1931年日军大举进攻东三省,刘承钊不愿做亡国奴,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学。此时,他在美籍教授Alice M.博爱理(Boring)女士的指导下,继续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北平危在旦夕,刘承钊经博爱理的推荐,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东吴大学被迫于10月15日迁往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由于战火一天天迫近,学校不得已于11月14日关闭。次日,刘承钊带领部分生物系学生及职工共22人于深夜离开湖州西行,尝尽艰辛,于1938年1月27日到达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这部分师生并入华西协合大学,刘承钊受聘为该校生物系教授。后来又兼任该校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以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自然科学部的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西南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刘承钊先后又发表了五篇论文,介绍大花角蟾(1960),大短齿蟾、峨眉短齿蟾、金顶短齿蟾(1960),南江角蟾(1966),棘指角蟾、雷山髭蟾(1973),凉北齿蟾、普雄齿蟾与圆疣齿突蟾(1979)。总计共发表角蟾亚科21个新种及2个新属。


    1976年4月9日,刘承钊因急性心肌梗塞与世长辞。在其辞世前一年,仍以滇藏横断山区为念,壮心不已。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吴征镒教授题诗追思承钊先生:“踏遍川康思滇藏,‘我为斯民哭健儿’。”

刘承钊

生卒:1900-1976

葬入陵园:四川青城山味江陵园

四川青城山味江陵园

葬入此陵园其他名人

大家都在关注